夏季高温,适宜品尝各类佳肴,但安徽省近期因毒蕈中毒事故频发而引起关注。过去三个月,全省因误食毒蕈导致的中毒病例数量,已超越其他所有食源性疾病,成为首要致病因素,而主要元凶是外表看似无威胁的大青褶伞。
毒蘑菇中毒现状
8月28日,安徽省疾控中心通报,目前正值毒蘑菇中毒易发阶段。根据食源性疾病监测记录,过去三个月该省毒蘑菇中毒案例数量位居各类食源性致病因素前列。其中,大青褶伞是导致中毒事件的主要毒蘑菇种类,所引发的中毒事故占据了很大比例。
认知误区与隐患
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观念,即“色彩鲜明的真菌具有毒性”,青褶伞正是借助了这种认知偏差。该真菌的外表十分普通,既不具备鲜亮色调,也没有反常形态,经常出现在公园草坪、林地边界、农田附近以及城市公共绿地。由于它常与无毒的野生真菌一同生长,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人难以区分,从而提高了误采误食的风险。
中毒症状与治疗
长青褶伞主要导致胃肠道中毒反应,发病迅速,通常在进食后十分钟至两小时出现症状,个别案例潜伏期可达五至六小时。中毒处置应以促使呕吐、进行洗胃、实施导泻或服用活性炭净化为主,目的是降低毒物吸收。同时需配合针对性辅助治疗,包括补充体液、提供能量、调节水盐平衡,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器官功能变化。
预防原则
省疾控中心发出提示,需恪守不采、不买、不吃三大规范。野生菌类是否有毒,普通人难以准确判断,因此禁止采集;街边摊贩、流动售卖的野生菌来源存在不确定性,可能掺杂有毒品种,严禁购买;多数毒菌中的毒素能够抵抗高温,即使少量误食也会引发中毒,绝对不能食用。
误食应对措施
倘若不慎摄入毒蕈,专业人士提出指引。首先,若意识清楚,可借助筷子或手指触碰咽喉部促使呕吐,以便尽快排出胃内物质,降低毒素进入血液的风险,然而对失去知觉或发生痉挛者,禁止实施强行催吐。其次,必须即刻前往医疗机构诊治,不论显现何种状况,都应迅速就医,由于毒蕈中毒的起始症状或许并不显著,但病情可能迅猛进展。
关键提示
剩余的蘑菇应使用密封袋妥善包装后送检,如果无法提供实物样本,提供高清的野生蘑菇图片同样重要,照片需包含标本的整体形态、菌褶特写以及生长背景,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疗人员迅速识别毒蘑菇的种类,从而实施针对性治疗,进而提高治疗的有效性。
夏日闲暇期间,须注意识别有毒菌类,您是否曾遭遇过疑似有毒的真菌?敬请积极互动,传播信息,共同探讨。
复制本文链接快讯文章为简漫山游戏站所有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。
好游推荐
MORE +